Home / 悦读 / 史话 / 金末孤忠郭虾蟆:从会州战神到城隍大神的悲壮史诗

金末孤忠郭虾蟆:从会州战神到城隍大神的悲壮史诗

郭虾蟆列传

作者‖行者


郭虾蟆

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盛赞西北名将,赞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时将军白起,郿人(今陕西眉县);王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人。汉兴,郁郅(今甘肃庆城县)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今甘肃平凉静宁县)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书,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出生于甘肃天水的汉代名将赵充国,勇冠三军,谋略过人,七十多岁领兵到金城,威震西羌、匈奴,享誉朝堂。

秦汉时期,“山东”和“山西”地理范围主要指的是以函谷关和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江苏等;以西为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等。

这位生于公元32年的东汉大臣、史学家班固,深刻分析了西北出名将的历史渊源,列举了从先秦到汉代的西北名将。会宁地处黄河上游,历史上一直处在边防前沿。修习战备是历代王朝战略重心,鞍马骑射在祖厉河谷绵延千年。

在甘肃省白银市古会州的靖远县、会宁县两县的城隍庙大殿,供奉着一位城隍神郭蛤蟆。他是金史中青史留名的传奇英雄,祖厉河谷有史以来唯一的元帅,会州大地唯一由人升华为神的人,一位元世祖忽必烈为之立祠的人,一位“英灵在天为列星”的守护神。他以城隍大神守护黄河上游一方平安。金元两代著名政治家和大儒郝经称为金源十节士之一,并为之作郭虾蟆歌。

郭虾蟆城城隍庙


贤王立祠

城隍是我国宗教文化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崇拜的历史可追溯到周朝,那时除夕要祭祀的八个神中就包括水庸,即城隍。古代皇帝祭祀的“八蜡”中,也有对城隍的祭祀。汉代,城隍的祭祀活动进一步提升,功臣霍光和纪信被尊为城隍,纪信在刘邦荥阳被项羽包围的危急时刻,扮成汉王出城投降,使得刘邦逃走,纪信被项羽烧死,后来汉高祖刘邦封纪信为城隍爷,并在长安立祠祭祀。唐代城隍庙的设立愈发普遍,奉祀非常盛行,韩愈、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神文。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开始获得封号。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之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地位愈发尊贵。北宋欧阳修撰祭城隍文曰“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元世祖至元五年,在上都建立了城隍庙,至元七年,大都城(北京)建成时,也设了城隍庙。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洪武三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从而使由人变神的城隍爷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各地最高官员必须定期主持城隍神的祭祀,西安及众多城市至今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北京祭祀文天祥。文天祥就义于元大都,成为北京城隍神,郭虾蟆殉国于会州,成为黄河上游靖远会宁等城市的城隍神。

郭虾蟆何以封神?何人所封?封于何时?因何而封?

郭虾蟆城隍庙由郭虾蟆祠演变而来。《金史郭虾蟆传》云:“虾蟆死时,年四十五,土人为立祠”,“土人”显然指当地老百姓。郝经郭虾蟆歌曰:“贤王立祠称壮烈”。 “贤王”所谓何人?诗中的贤王即元世祖忽必烈,《元史》本纪卷四世祖一载,“岁辛亥之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弟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瓜忽都之地”。瓜忽都,蒙古语即金莲川。此时,忽必烈在九个弟兄中就以“贤”著名。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命忽必烈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随后忽必烈带姚枢、刘秉忠等南下赴任,建上都开平城,设置金莲川(今河北张家口)幕府,广招天下儒士,充实自己的智囊团。次年蒙哥大汗封同姓亲王,忽必烈受封京兆地区(今关中),不久便以姚枢策略“试治”河南陕西,“关陇大治”。又载:河南陕西两地百姓以“贤王”称忽必烈。忽必烈势力发展引起蒙哥汗猜忌,蒙哥汗庭诸臣向蒙哥汗告发忽必烈,罪状有“中土臣民翕然归心,称忽必烈为贤王”。从此忽必烈贤王之名流传关陇大地。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金朝灭亡后,郝经全家迁居顺天府(今北京),以教书为生。在此期间得到郡侯贾辅和张柔赏识,被聘为家塾教师,得以博览群书。郝经在此写下《河东罪言》,向忽必烈上书建议减轻税负,让百姓休养生息。忽必烈在金莲川开府招贤时,郝经被招入王府,为其出谋划策,深得忽必烈的信任。郝经主张推行仁政,反对武力统一天下,被忽必烈釆纳,对元朝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出使南宋传递信息,在军事策略上影响忽必烈,帮助忽必烈成功登上大汗宝位,成为名垂青史的元世祖。古会州为关陇地区,也是金朝灭亡后忽必烈属地,忽必烈贤王之名流传广泛,郝经诗文中的“贤王”就是忽必烈无疑。显然,郝经跟随忽必烈多年,忽必烈受封京兆主政关陇,郭虾蟆作为前朝金国的陇上豪杰,关陇名将,以死殉国的壮烈感动了忽必烈和郝经两个政治主见相同的人,忽必烈下令为郭虾蟆立祠祭祀,郝经则写下“金源十节士歌郭虾蟆歌”,称“贤王立祠称壮烈”。

郝经《郭虾蟆歌》与其他金源九位节士迥然不同,全诗前半部分实际上以政治家眼光回顾金朝放弃燕都迁都汴京,君臣苟且偷安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如同空中鸟瞰清晰透彻。接着写陇上豪士忧国无言,又以大量文墨写郭虾蟆“自拒洮河河保秦巩,数年尚得建行台,金城坚牢华岳耸”。郝经接着又评说金宣宗君臣目光短浅,幻想以潼关为守再苟延残喘的国策失误,“谁知自报小关捷,总倚潼关为守扼”。此后详细描写郭虾蟆苦战会州自焚殉国壮烈过程,谱写了一曲义薄云天、气贯长虹的节士悲歌。诗文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格局宏大,纵横捭阖,议论客观,描述细微,非一般诗文可比。全诗以帝王眼光观察评论,纵论国事,以金国亡国为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此诗是一首写实型诗歌,叙事详实。元诗选云:郝经《陵川集》叙金亡事最详,又有金源十节士歌。郝经给予郭虾蟆极大的尊崇,因此郭虾蟆“贤王立祠称壮烈”殊荣也在意料之中。

故此,郭虾蟆殉国之后,先是“土人”即会州老百姓为他立祠供奉,后来“贤王”忽必烈下令立祠祭祀。

公元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包围古会州城,城内弹尽粮绝,破城之日,金元帅郭虾蟆与他守卫的会州城与城俱焚,壮烈殉国。那场冲天火光,辉映日月,光照千秋,照亮祖厉河谷七百八十九年。在大厦将倾、国破城破的最后时刻,他是大金国的一位殉国者,也是生于忠烈,死于忠义的殉道者。是祖厉河谷会州大地土生土长以身许国、以身殉国的人。郭虾蟆死时45岁。文天祥绚节时47岁。这是上天给予节士安排的命运,他们在正值人生壮年的峰顶,在力尽汗干之际,毅然决然舍弃身体,以最为壮烈的特殊方式完成人生隆重谢幕,成就他们不同于平常“凡人”的修炼,从而开启后世人们对他们精神的无限膜拜。这或许是“人”与“神”的本质区别。由此看来,由人到神的升华并不在生命的延续。而今他端坐城隍庙神殿之上,庄严告诉人们,何谓忠诚?何谓志士?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评价陇西郡(今甘肃天水秦安)李陵为“奇士”,“有国士之风,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会州城头被战火撕裂的帅旗,已化为历史的火光,郭虾蟆已融入会州古城,成为城墙坚硬的躯体。经过烈火淬炼的斑驳的墙面,仿佛渗透鲜血的铠甲。祖厉河谷黄土中出生,黄土中长大,黄土铸造的灵魂,历经短短一生45年黄土滋养,终于在烈火中升华,砖石一样坚硬,筑成庙堂之上的黄土大神。

郭虾蟆,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千古国士!


晨雾中的郭虾蟆城


会州古城

会州古城址位于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下游的郭城驿镇,是祖厉河与关川河相汇之处,是黄河上游兵家必争之地。唐广德初,公元763年,乘着安史之乱,吐蕃大举东进南下,直取长安。十月攻占长安,半个月后,撤出长安,退守原、会、成、渭等州。即今宁夏固原、甘肃会宁、靖远、成县、平凉一带。唐蕃清水会盟后,正式划为吐蕃管辖。吐蕃西夏统治时此地称为“青兰衲心”。关川河谷被称为“汝遮谷”,宋金时期为西夏边界线。登上城南清凉山放眼望去,关川河与祖厉河在山脚下交汇,成为黄河上游祖厉河谷最为宽阔的一段川道,向南的祖厉河谷,向西南的关川河谷,烟波浩淼,青烟闪闪,是淹没在深秋历史深处的两条天然大通道。此地西通青藏高原,是吐蕃东进中原的便捷通道,北与黄河几字湾连接。汉代在此地置祖厉县,并筑城,现存郭城驿东汉大羊营的城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400米。

后来西夏铁骑沿祖厉河谷浩浩荡荡,排山倒海,腾起一团团黄色土雾。胡人号角沿关川河谷传向悠远的青石峡,满川的骆驼、牛羊群从山谷两边到河边饮水,关川河谷遍地是白花花的毡帐,一缕缕青烟从帐顶飘出,夹杂着羊粪、奶茶的特殊味道氤氲在整个河谷。这里是吐蕃西夏在跨过黄河向南再向西找到的一块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吐蕃党项放牧三百年依依不舍的汝遮谷。直到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名将李宪、钟传率兵第一次经过关川河谷,李宪给宋神宗奏稿称,所见“贼兵数万,牛羊驼畜充满山谷”。

吐蕃西夏占据334年之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北宋名将钟传第二次率兵从兰州出发,在西夏占据的关川河谷筑成安西城、平西寨、会宁关。元符二年(1099年)在关川河和祖厉河交汇处,筑成这座青兰衲心城,西夏退出该区域,会州才真正纳入中原王朝北宋管辖。该城南北长480米,东西宽260米。由一城一郭组成,有内城,外围有壕沟,因选址关川河与祖厉河交汇之地,西、南、东三面沟通北宋西北三大军区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三路。宋哲宗钦赐名“会川城”,属秦风路管辖。今天仍有国道247线直通宋金秦州凤翔府今天水、宝鸡,巉郭公路直通兰州,国道309线、312线直通宋金渭州今平凉。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七十一载,该城五月十二日进筑,六月八日毕工,仅用26天。

早在西魏时期,在祖厉河黄河入口的靖远县设会州,此后一直延续至唐、宋、西夏。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朝将会州治所由靖远向南迁到会川城,名曰新会州,是为会州城由来。金兴定四年(1220年),会州陷落西夏。金元光元年(1222年),郭虾蟆收复会州。蒙古窝阔台八年(1236年),金朝灭亡两年后,金朝元帅郭虾蟆在会州城玉石俱焚,化为灰烬,此后,会州城因郭虾蟆殉节被称为郭虾蟆城,简称郭城。元代设置驿站后,又称郭城驿至今。这是会州城从筑成到焚毁一百三十七年的履历。这是一座被烈火炙烤过的古城,古城现在的名字来源于这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郭虾蟆。郭城驿,因为守城元帅郭虾蟆与城俱焚而诞生的地名。

七百八十九年前的冲天火光将城池化为厚厚的灰烬,堆积成一堆堆山丘一样的灰堆,给后世人留下取之不尽的肥料。古城内到处是当地村民拉灰肥田时留下的大坑,残阳把清凉山隆起的脊梁染上了血色,矗立在夕阳中颓圮的废墟,苍凉静谧中透着庄严雄睨之姿,在猎猎西风中诉说着郭虾蟆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的往事。

起风了,一阵旋风卷起城内千年前厚厚的历史灰土,也卷起了这座古城千年的故事。站在坍塌的城墙上,群山如黛,天似沧海,风如拔山,将千年时光再次雄猛的卷起,顿感寒气凛然,万籁萧瑟,耳边依稀传来战马嘶鸣、刀剑撞击的声音。扒开城内烧焦的灰土坑,仿佛看到一千年前那场冲天火光,诉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血与火的壮烈。

郭虾蟆城,一座郭虾蟆为名的千年古城。一堆灰烬与一座城。这座城的每一寸焦土,都是故事的血肉与灵魂。一寸寸烈火炙烧过的城墙,书写这座城与他的守卫者的历史。据残存南北两个瓮城城门看,城址现仅存东城一半,另一半西城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祖厉河不断冲刷,已倒塌消失在茫茫时光中。现存的东半城足以让人震撼,城的外围有两道护城河,引祖厉河水环绕四周而形成护城形势,西面临祖厉河成为天堑。

郭虾蟆城的西门正对面是个古老的村庄大羊营,与古城隔河相望,仿佛能听见成群牛羊此起彼伏的叫声。南面清凉山东山脚下是古老的村庄小羊营。古城北面开阔地带的村庄名字叫驼营。这些地名至今隐藏着营垒森森,严阵以待的腾腾杀气。

登上被烈火炙烤残缺断垣而不失雄伟壮阔的城墙,祖厉河与关川河汇聚后的河水,气势顿时磅礴起来。这时,两河汇成的强大雄风呼啸从耳旁刮过,悲壮豪迈地讲起这座城的往事。

金代武将复原图


保甲射手

郭虾蟆,又名郭斌,会州(今会宁)人,金朝名将。郭虾蟆出生时,金朝大军已于天会六年(1128年)降甘泉堡(今甘肃省会宁县东翟所镇张城堡西宁城),攻取保川城(今甘肃省靖远县),次年平定泾原、熙河两路,金统治会州已经60多年。

郭虾蟆生于保甲射手之家,史书并未留下他的出生年月,但煌煌金朝国史却庄重记载了蒙元征行元帅按竺迩,攻克的最后一座金朝城池会州的时间,即蒙古窝阔台三年公元1236年10月。金史记载郭虾蟆死时年四十五,照此推算,他出生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岁月可以忽略一个保甲射手的出生年月,但历史不会忘记一位元帅的舍生取义。

郭虾蟆是生于金朝,卒于金朝的金代人,是属于那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大金人。这个时期正是蒙元崛起,西夏和金三个政权在西北互相攻占会州大地,刀剑撞击、马踏冰河、硝烟弥漫的时期。面对从北方草原滚滚而来的马队铁骑,面对阳光下煜煜闪烁的弯刀劲弓,还有响彻河谷的牛角号,抗击西夏、抵御蒙古、保家卫国伴随郭虾蟆成长,他一路纵马黄河上游,秦陇大地,驰骋祖厉河谷,凭借祖传射天狼的武艺和会宁一根筋的忠贞,从保甲射手到西北名将,从士卒到元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至今仍端座会州城隍庙堂。

郭虾蟆出生在保甲射手之家。《金史·郭虾蟆传》载,“郭虾蟆,会州人,世为保甲射手,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说明郭虾蟆祖辈为弓箭手,受家庭影响,郭虾蟆与兄禄大都以擅长骑射被招募为弓箭手。

宋金时期,为抵御西夏侵扰,官府经常在边地蕃、汉族中大量招募弓箭手,这些土生土长的弓箭手通晓羌语,熟悉当地地形,战斗力较强,成为边防劲旅,一时天下健马名将皆出于西北。

保甲弓箭手是北宋招募边民巩固宋夏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北宋开拓西北的重要军事力量。为此,北宋朝廷制定了招募优惠政策。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五月,知镇戎军曹玮言:“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皆习障塞蹊隧,解羌人语,耐寒苦,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长编卷宋纪二十五)宋廷下诏,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人给田二顷。环、庆、泾、原州等地也各募置。由于弓箭手“人情乐土,且耕且战,缓急将自奋”,“夏人畏之”。金朝占领西北后,延续宋朝做法,就地组织编练弓箭手,他们平时生产,战时出征,使之成为防御西夏的一支劲旅。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神宗朝(公元1068-1085)任签书枢密院事的王陶,曾宣抚山西到过西北边防会州东部的固原镇戍军等地,写了一首题为《有窦复者世居镇戎能道边事》长诗,生动地记载了北宋招募的弓箭手与西夏作战的这段历史。

君不见镇戎德顺弓箭手,耕种官田自防守。

相团置堡御蕃军,下视贼庭殊不有。

杀羊取骨燃艾炙,试卜赋兵知入寇。

都校招呼入堡居,堡外重围百里余。

墙低城小不难破,贼箭如棚城上过。

堡中不及数十人,且斗且骂且欣欣。

登陴斫门谓平取,应弦死伤已无数。

窗间走箭射酋豪,一箭已闻哭声举。

争将锦囊裹贼尸,鸣金收众唯恐迟。

不唯城堡依然固,吾众不伤毫与厘。

自从干戈动西鄙,覆军杀将曾无耻。

朝廷未省遗边功,何事此勋不能记。

安得天兵百万众,尽如此辈坚且勇。

镇戎,即镇戎军,治在今宁夏固原县城。德顺,即德顺军,治在笼竿城,即今宁夏隆德县城。固原、隆德与会州山水相连,习俗相近,都属于宋金西夏边地。这首诗生动描述了弓箭手守卫堡寨的战斗情形。诗人从一名窦复的当地人口中了解到弓箭手屯田打仗情况,写了弓箭手如何利用屯居的城堡射杀敌人及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由此可知,弓箭手确实是北宋抵御西夏的精兵骁骑。

北宋名将泾原路经略使知渭州章楶主持西北军事时,主张大量招募蕃汉弓箭手,并就地屯垦。他说,“苟非假以岁月,招置弓箭手耕垦土田,难为战守长久之计。”北宋将招募的蕃部弓箭手纳入乡兵系列。这些弓箭手多“选自户籍或土民招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成为北宋边防的一支劲旅。章楶这样评价他们的作用,“今日朝廷既展筑城寨,开拓疆土,一则要占据地利,倾覆贼巢,二则亦欲招置弓箭手,耕凿种孳,使之自卫家室,渐减戍兵。”

史料记载,金天会六年(1128年)冬十二月,金将宗辅攻下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丁未日,渭州(治今甘肃平凉)投降,戌申日,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投降。十二月,宗辅击败宋将刘维辅,壬辰日,熙州(临洮)投降。西北处于金、宋、西夏三国混战之中。

《中国历史地图集》分幅图以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建制为准,金新会州治在关川河与祖厉河交汇处的今会宁县郭城驿镇。此时,金朝以此地为新会州治所六年。《金史·卷七地理下》,会州,宋前旧名汝遮,户八千九百一十八。县一,旧有会川城。寨二,关一:平西、通安。关一会安,旧作会宁。

《金史》卷44兵志载,“凡边境置兵之州三十八,甘肃境内有巩、熙、秦、洮、兰、会、环、庆与积石州。”达十州之多,“会”,即今会宁县郭城驿镇会州,为金朝主要屯兵之地。郭虾蟆家族祖辈生活在会州,世代为保甲射手。他们熟悉地形,通晓羌语,善于骑射,郭虾蟆与兄郭禄大以善射应募从军。


攻取会州

金代的会州,处在祖厉河、关川河两大天然通道交汇的十字路口,是蒙古西夏攻城略地的重要目标,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郭虾蟆生于会州,按照《金史·郭虾蟆传》推算,金兴定初年(公元1217年)其兄郭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平凉府兼会州刺史,并把金朝最为高贵的姓氏颜盏赐给郭禄大兄弟,这年郭虾蟆25岁。从此郭虾蟆以金朝大姓颜盏虾蟆号令三军,镇守西北,驰骋疆场。到1236年自焚,从军19年。这十九年,正是宋、金、夏、蒙古在黄河岸边,祖厉河谷反复冲杀,战火弥漫的年代,古老会州几易其主,变幻着各个王朝占领者的旗帜。

金兴定二年(1218年),夏人攻金会州,为金军所败。

金兴定四年,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五月,宋四川安抚使安丙写信给西夏,议定宋夏同时出兵,夹攻金。八月,西夏出兵万人围攻金会州(今会宁郭城驿),破该城,金守将乌古论世显投降,乌古论长寿是宋金时期临洮吐蕃大族突门首领。归顺宋朝时因崇拜包拯的清廉之名,请求赐姓包,投降金朝后,赐姓乌古论,此次又降于西夏。关右大震。金宣宗向西夏国请和,夏神宗不许。会州陷落西夏。

在这次战斗中,郭虾蟆远远望见西夏将领和战马披挂金甲,仗着自己勇猛,出入阵中,得意洋洋,大约200步,郭虾蟆不动声色,瞅准机会,搭弓射箭,不偏不倚,正中夏将咽喉,一箭毙命。西夏军阵来不及反应,郭虾蟆连射一箭,射中一人,箭穿双手被钉在树上,西夏军不寒而栗。但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会州陷落西夏之手,金会州刺史乌古论世显投降,郭虾蟆与其兄禄大城破被俘,西夏爱惜其才,劝其投降被拒绝,兄弟俩均誓死不屈。金朝廷听闻此事,商议优厚嘉奖,但不知道郭禄大生死,于是特地提升禄大之子伴牛官一阶,授予巡尉之职,以表彰禄大的忠诚。此后兄弟二人伺机逃往会州,其兄郭禄大奋不顾身掩护郭虾蟆被西夏杀害,郭虾蟆成功逃回。金宣宗感念郭虾蟆忠诚,下令再次升伴牛官一阶,遥授会州军事判官,遥授郭虾蟆为巩州(治今甘肃陇西县)钤辖,管辖一州兵马,谏议官请求再议,于是升郭虾蟆两级,授同知兰州军事,为主管兰州军事的副职。

《金史宣宗下》载,“兴定四年八月庚午,夏人陷会州,刺史乌古论世显降。九月乙酉,夏人陷西宁州。冬十一月,谕陕西行省图复会州。”

三年后,元光元年(1222年)冬天,时年31岁的郭虾蟆和巩州元帅田瑞攻取被西夏占据的会州。郭虾蟆亲率队伍从兰州出发,与巩州元帅田瑞在关川河定西会合后,势力大增,将士信心十足,士气高昂。

郭虾蟆率领骑兵五百人,埋伏城外两河交汇的清凉山,天亮后,身穿红衣,从会州南山清凉山冲下,如同天神下凡,势如猛虎,会州西夏守军猝不及防,以为天兵天将,城上有个兵士在悬风板后举手,虾蟆一箭射去,将手板同时射穿,郭虾蟆连续射箭,数百人被射死,西夏军惊恐,于是投降,会州收复。郭虾蟆凭神奇的射技勇冠三军,成为金国关陇名将。《金史宣宗下》载,“元光元年十一月辛酉,巩州元帅府报会州破夏人之捷。”

此一战从西夏夺回被侵占四年的会州,消息传到开封,金宣宗君臣非常振奋。《金史·宣宗本纪》云:“盖会州为夏人所据近四年,至是乃复为金所有”。

如今巉口景色


保卫定西

金代定西处于巩州(甘肃省陇西县)、兰州、会州十字路口,从会州经关川河谷直通兰州、巩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夏对定西州、巩州用兵主要通过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及关川河谷通道。《金史地理志下》,“定西,贞祐四年(1216年)六月升为州,以通西、安西隶焉。”

关川河谷唐广德之后,一直被吐蕃西夏占据,此后该区域吐蕃首领归顺西夏,西夏在关川河谷西南的今定西市安定区设西寿永泰军司,设立衙署,派驸马禹藏花麻驻守。宋金收复这个区域后,西夏通过这个天然通道,经常袭击定西、巩州。

金贞祐元年(1213年)八月,驻守中都城北金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弑卫绍王,迎接世宗孙完颜珣入中都即位。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弼、参知政事耿瑞义献策迁都南京(开封),金宣宗以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决意迁都。第二年,中都被蒙古攻陷。金宣宗此举引起国内强烈动荡,山西、山东、河北接连爆发红袄军起义。从此金朝开始走向衰落。西夏乘机发动对金朝的全面进攻,陕西凤翔大散关以北,会州、巩昌、定西州等成为西夏、南宋、蒙古的重点攻取对象。

关川河谷西连定西,东接会州,全长138公里,中段定西鲁家沟镇一段两山一谷,山势陡峭,地势险要,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唐宋在此地关隘设会宁关。《金史·乌古论长寿传》记载,金“贞祐元年(1213年),夏人攻会州,乌古论长寿,统军使署征行万户升副统。与夏人战于窄土峡,先登陷阵,赏银五十两,战东关堡,以功署都统兼充安定、定西、保川、西宁军马都弹压。”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郭虾蟆与郭禄大弟兄在乌古论长寿率领下在关川河谷设置伏兵阻击西夏的战斗经过,‘窄土峡’是会州西面关川河谷的典型地貌。关川河谷安定区与会宁交界的鲁家沟一带地势突然变窄,形成两山相夹的峡谷,非常适合伏兵作战。郭虾蟆弟兄和乌古论长寿与西夏战于窄土峡即此地。宋、金、夏及此后的元朝、明朝都在此地设伏兵,发生过重大战役。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二十九日,征虏大将军徐达与蒙元齐王扩廓帖木尔(王保保)决战关川河,双方投入兵力二十万人。此战徐达俘获北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等将领官员1865人,俘虏84500人。

金兴定初年,会州作为战略要地,成为金、夏反复争夺对象,金夏两国几易其手。郭虾蟆与兄在会州之战中,勇猛超人,威震敌胆。

金兴定初年(1217年)正月,西夏包围金定西城。“遵项既破金兵,复遣骑四万余突围定西,辇致攻具,志在必取。金提控赤盏合喜与节度使杨翰烈率兵鏖战,夏兵被斩者二千余级,获马匹八百,器械无数。余悉遁去,兴定元年正月,以屡败夏人遥授同知兰州府事兼前职。”郭虾蟆兄长郭禄大也因解围定西升职进官。据《金史·郭虾蟆传》载,“金兴定初年(1217年),郭虾蟆兄禄大因军功被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并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郭虾蟆与兄禄大先后率兵参加了金朝与西夏在平凉、定西、西宁(会宁县城东西宁城)、陇西一带的重大军事行动,屡建奇功。这是郭虾蟆在金朝名将赤盏合喜率领下参加的第一次守城行动,从此与赤盏合喜并肩战斗,血战巩州,解围凤翔。挫败百战百胜、所向无敌的蒙古战神木华黎。《金史·赤盏合喜传》

金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对金进攻重点放在西线,入侵今定西、青海一带,连续多次发动对定西的进攻,未能如愿。金兴定四年夏四月,西夏“攻金新泉城(今祖厉河下游靖远大芦子黑城子),败绩。遵顼遣兵千人驻鹿儿原(今关川河西北会宁头寨镇鹿儿塬),金左都监赤盏合喜遣提控乌古论世显偏师逐之。已而,以千五百人攻新泉,又为都统王定所败。”《金史·西夏传》

《金史白撒传》载,“四年,夏兵三万由高峰岭入寇定西州,环城为栅,白撒遣刺史爱申阿失刺与行军提控乌古论长寿、温敦永昌出战,大败之,斩首千余,获马仗甚众”。《西夏书事》详细记载这年九月西夏进攻西宁州、定西州的战斗经过。西夏进攻西宁城(今会宁翟所西宁城),金行元帅府事赤盏合喜发兵救援未至,夏人移兵临洮,乌克论长寿先伏兵五千于定西险要之地窄土峡(今关川河谷),夏兵迎战不利,时逢西宁已被夏军攻破,于是并攻定西。乌古论长寿乘城拒战,矢石如雨,夏兵死者数千,受伤者众,于是解定西之围。《金史宣宗下》载,“兴定四年八月壬午,陕西路行省报定西州之捷。九月庚子,夏人入定西州,丙辰,巩州元帅府事赤盏合喜报定西之捷。”

这一时期,祖代射手出身的土生土长的会宁元帅郭虾蟆因战功脱颖而出,成为大金王朝在西北的中流柱石,国之栋梁。第二年,郭虾蟆在定西又一次击败西夏进攻。《金史·郭虾蟆传》记载,“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侵定西,虾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匹,以功迁临洮府事”。这一年,郭虾蟆29岁。

如今陇西秋色


巩州之战

金代巩州今甘肃陇西县,北与定西接壤,宋金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金在巩州设通远军节度使。《金史地理志下》“巩州,宋通远军,皇统二年(1142年)升军为通远军节度使,户三万六千三百一。”

兴定三年(1219年)夏四月,以秦州防御使女奚烈古里间行元帅府于平凉。甲戌,以知临洮府事赤盏合喜为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于巩州。《金史卷宣宗中》

《金史·赤盏合喜传》记载了金夏时期发生在今陇西、临洮、会宁关川河的战斗。金“兴定三年(1219年)四月,赤盏合喜迁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于巩州。”赤盏合喜升任元帅后,在今陇西设立元帅府。“兴定三年九月,夏人攻巩州,合喜遣兵击之,一日十余战,夏人据退南冈,遣精兵三万攻城。又击走之,生擒夏将刘打、甲玉等。讯知夏大将你思丁、兀名二人谋,以为巩帅府所在,巩既下则临洮、积石、河、洮诸城不攻自破,故先及巩,且构宋统制程信等将兵四万来攻。合喜闻之,饬兵严备。俄而兵果至,合喜督兵搏战,却之,杀数千人。攻益急,将士殊死战,杀伤者以万计。夏人焚其攻具,拔栅而去。合喜已先伏甲要地邀之,复率众蹑其后,斩首甚众。”

这是兴定三年九月,郭虾蟆与赤盏合喜坚守巩州的记载。西夏人攻打巩州,合喜派兵迎击,一天之内交战十多次,西夏人后退并据守南冈,又派遣三万精兵逼近城池,合喜再次将他们击退,活捉西夏将领刘打、甲玉等人。审讯得知夏国大将你思丁、兀名二人的阴谋,他们认为巩昌是元帅府的所在地,巩昌一旦被攻下,那么临洮、积石、河州、洮州等城就会不攻自破,所以先攻打巩昌,并且勾结宋朝统制程信等人率领四万兵马来进攻。合喜听闻此事后,整饬军队,严密戒备。不久敌军果然到来,合喜督率士兵奋力战斗,击退了敌军,杀敌数千人。敌军进攻越发急迫,将士们拼死战斗,(双方)伤亡的人数以万来计算。夏人焚毁了他们的攻城器具,拔掉栅栏离去。合喜预先在险要之处埋伏下士兵拦截他们,又率领部众紧跟在他们后面,斩首很多。

《金史赤盏合喜传》评价赤盏合喜“性刚愎,好自用,累迁兰州刺史,提控军马”。金哀宗继位后,被拜为参知政事,暂代枢密副使。赤盏合喜在天兴元年(1232年)八月奉命守汴京,《金史哀宗下》载“八月初一,合喜驻守杏花营,又增兵五千人,开始进驻中牟古城,初二调五千壮丁运粮送到合喜军中”,但他畏敌失措,哀宗求和蒙古兵退后,又以守城为已功力主庆贺,为百官所指。后来听闻完颜思烈溃败,赤盏合喜放弃辎重,逃回汴京,被罢官为民心生怨恨。天兴二欲投降蒙古速不台,叛变金朝的崔立邀请送行,第二天辞别崔立时,哀宗从归德发给合喜的诏书到,诏书说,你是我的老臣,现在崔立已叛变,你的旧部多,如能反正,与你世袭公相。崔立大怒当天斩杀赤盏合喜。

《金史》“论曰:合喜初年用兵西夏,屡著劳效,要亦诸将石盏虾蟆之功也。”古人云,功过后人评价,后世评价赤盏合喜之功,要亦郭虾蟆之功。

史书中的“论曰”,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发表评论的文字,用以阐发作者注家的思想观点。金史由元代丞相脱脱撰成,此段关于赤盏合喜评论显然是元代政治家军事家号称“贤相”的脱脱对郭虾蟆西夏用兵功绩的评价。如同清末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藩、潘祖荫等联名向咸丰帝奏称,“勘乱以来,湖南首当其冲,可不但能守住本土,且筹军备饷,外援四境,凡骆秉章之功,皆左宗棠之功”。

时隔五年,同为金朝并肩战斗,亲如兄弟的巩州元帅突然掉转马头,背叛金朝。正大六年(1229年)田瑞据巩州(今陇西)叛金。金哀宗命陕西行省讨伐。郭虾蟆率领将士从会州出发,沿关川河谷,途经定西,直奔巩州,他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墙,率兵攻破巩州。田瑞逃走时为弟弟田济所杀。巩州之战,郭虾蟆斩首5000余级,因军功,被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从中都(北京)迁都汴京(开封)后,凤翔成为金代关中平原门户,郭虾蟆这次任命显然是金宣宗为加强凤翔防守、挽救危局而作出的决定。此战后,郭虾蟆成长为杰出的军事统帅。《金史郭虾蟆传》载:“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诏陕西两行省并力击之,虾蟆率众先登,瑞开门突出,为其弟济所杀,斩首五千余级”。

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金分幅图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57-58页),洮、河、兰、会几乎全部为金与西夏边防线。西起洮州(今临潭)、河州(今临夏),经兰州到会州。以南到陕西凤翔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金与西夏接壤的今甘肃兰州,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宁夏的葫芦谷的固原等是金夏的战略最前沿。郭虾蟆主要作战经历在此一带。从现有资料记载中,我们还能看到他跃马扬鞭驰骋在西起洮州,南到凤翔千里防线的背影。

西北生产名马,从先秦以来,为历代中原王朝官方养马之地,巩州之战,郭虾蟆大获全胜,获得朝廷嘉奖,郭虾蟆选良马进献金哀宗。《金史卷一七本纪哀宗上》载,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九月,洮、河、兰、会元帅颜盏虾蟆进西马两匹,诏曰:‘卿武艺超绝,此马可充战用,朕乘此岂能尽力,即入进,即尚厩物也,今以赐卿,其悉朕意。’”

这是金史中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浩浩金朝史海,此等小事记录在书让人费解,但却蕴含很大信息量。金史记载颜盏虾蟆进西马两匹,并庄重地记录进献年月,还在姓名前郑重地冠以“洮、河、兰、会元帅”职衔,其意并非良马名贵,而是进献者颜盏虾蟆己名震金国。金哀宗完颜守绪诏书称,卿“武艺超绝”是对颜盏虾蟆高度赞扬,又以“充作战用”为由赐于颜盏虾蟆,明显寄予他保卫江山社稷的厚望。金哀宗赐马诏书中,得到忠臣良将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金朝在蒙宋联合围攻下江河日下,叛乱不断,郭虾蟆忠贞不二让金哀宗感动不已,于是有了君臣之间献马与赐马的故事。但也注定了郭虾蟆在君死城破后与城俱焚的忠臣命运。因此史官也对此事大书特书。

如今宝鸡鳌山度假区


解围凤翔

金代凤翔及今陕西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渭河流域,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天水、平凉毗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金代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宋金议和成功,双方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金在陕西今宝鸡市设凤翔路领秦州,位于祖河边的今会宁县翟家所镇张城堡西宁城西宁县归凤翔路秦州管辖。《金史地理志下》,凤翔府,皇统二年(1142年)升为府军名天兴,大定十九年(1179年),更名为凤翔。

凤翔对于南迁后的金朝十分重要,金朝名将完颜合达率二十精锐守卫长安,能够调动支援凤翔兵力非常有限。蒙古木华黎认为攻克风翔是扫平金朝半壁江山,拿下汴京入主中原的关健,蒙古投入兵力数十万人。元太祖十七年(1217年),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代替西征的铁木真主持征金事宜。谕曰“太行以北,联自经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木华黎南下进攻凤翔。这一年,完颜合达上书金宣宗。合达审时度势,判断木华黎会带上西夏仆从军南下进攻。《金史完颜合达传》载,“六月,合达上言,‘累获谍者,皆云北方已约夏人,将由河中,葭州入陕西。防秋在近,宜预为计。今陕西重兵两行省分制之,然京兆抵平凉六百余里,万一敌梗其间,使不得通,是自孤也。宜令平凉行省内族白撒领军东下,与臣协力御敌,以屏潼陕。敌退后复议分司为便。’诏许之。”这年八月木华黎决意进攻陕西,十一月,攻下同州、蒲城,兵临长安。《元史木华黎传》:“命天应造浮梁,以济归师,乃渡河拔同州,下蒲城,径趋长安。遣京兆行省完颜合达拥兵二十万固守,不下。乃分麾下兀突乃、太不花兵六千屯守之。遣按赤将兵三千断潼关,遂西击凤翔。”木华黎调兵遣将逼近长安,又派兵守住潼关,控制了京兆府完颜合达的出路,凤翔成为孤城。完成一系列战略部署后,木华黎亲自集结主力向西深入几百里,兵临凤翔城下,一场惨烈保卫战拉开了架势。

《金史白撒传》云:“内族白撒,(元光元年1222年),十二月,行省言:‘近有人自北来者,称国王木华黎悉兵沿渭而西,谋攻凤翔,凤翔既下乃图京兆,京兆卒不可得,留兵守之,至春蹂践二麦以困我。未几,大兵果围凤翔,帅府遣人告急。臣以为二镇唇齿也,凤翔蹉跌,则京兆必危,而陕右大震矣。 然平川广野实骑兵驰骋之地,未可与之争锋。已遣提控罗桓将兵二千,循南山而进,伺隙攻其栅垒,以纾城围。更乞发河南步骑以备潼关。’诏付尚书省枢密院议之。不从。”白撒从金朝国家安全的全局,深入分析了凤翔的战略地位,认为凤翔蹉跌,京兆必危,陕右大震。

十一月,木华黎联合西夏包围凤翔,十二月又增加兵力,到次年二月,围城兵力达到十多万人,《金史卷宣宗下》载,“十一月戊辰,大元蒙古蒲花攻凤翔府。十二月,大元以大军攻凤翔。朝廷以主将完颜仲元孤军不足守御,命合喜将兵援之。”《金史赤盏合喜传》也记载,“二月二日,木华黎国王、斜里吉不花等及夏人步骑数十万围凤翔,东自扶风、岐山,西连汧、陇,数百里皆其营栅,攻城甚急,合喜尽力,仅能御之。”此时,蒙古西夏联军营栅连数百里不绝,形势非常危急。金军元帅赤盏台喜以郭虾蟆总领军事,郭虾蟆跟随赤盏合喜巡城,看到护城河外一名西夏将领身着金甲,坐在胡床上,以为距离太远箭力无法到达,一手拿酒壶,一手拿酒杯,盘子里是刚刚烤熟的硕大的羊腿,故意蔑视金守军。赤盏合喜问虾蟆能否射杀他。郭虾蟆测量距离远近后点点头。

由于郭虾蟆平时射箭,惯于射击敌人腋下护甲无法掩盖的地方,射无不中。郭虾蟆想到前人的话,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心中暗暗测量距离,只见虾蟆拈弓搭箭,等那西夏将领一抬胳膊,一眨眼时间,郭虾蟆一箭将他射杀。守城将士士气大振,西夏军则惊骇万分。此战郭虾蟆作战勇猛,立下大功。

《金史·郭虾蟆传》载:“元光二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元帅赤盏合喜以虾蟆总领军事,从巡城,壕外一人,坐胡床,以箭力不及,气貌若蔑视城守者,合喜指似虾蟆云:‘汝能射此人否?’虾蟆测量远近曰:可。虾蟆平时发矢,伺腋下甲不掩处射之无不中,即持弓矢,伺坐者举肘,一发而毙。兵退,遥授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可,仍遣使赏赉,遍谕诸郡焉。”

这是蒙古木华黎与金国完颜仲元、赤盏合喜、郭虾蟆两国名将的颠峰对垒。凤翔城易守难攻,蒙古大军攻城十分艰难,木华黎指挥大军展开猛攻,蒙古猛将移刺捏儿率先登上城墙,一连斩杀几十个金兵,被守城金兵乱箭射伤。《新元史移刺捏儿传》载,“木华黎从围凤翔,先登,左臂中流矢,裹创进攻丹、延诸州”。金军在保卫凤翔中表现出惊人战斗力,木华黎征战以来,从未遇到如此顽强对手,开始怀疑天命。连续攻城一个多月,木华黎见破城无望,只能撤退,解除凤翔包围圈,沿渭水以南返回山西。《元史木华黎传》载,“自率大军,西围凤翔府,月余又不下,木华黎谓诸将曰:‘吾奉命征讨,不数年取辽东、西及山东、河北,不劳余力,前攻延安,今攻凤翔,皆不克,岂吾命当尽耶?’乃解围,循渭水而南,遣蒙古不花出牛岭关,徇凤翔。”从元光元年十二月戊辰日到二年二月乙亥日,凤翔被围91天。

此战,完颜合达、完颜仲元与赤盏合喜、郭虾蟆四人近乎优势集成、卓越组合,完颜仲元本姓郭,早年因兵力最强号称“花帽军”,郭仲元被称为“郭大相公”。史称“仲元为将,沉毅有谋”;赤盏合喜以善于守城著名;郭虾蟆箭无虚发,勇猛超人。在强敌围城、外无援兵的极其险恶的环境中,三人同心协力,拼死一战。这位以十万士兵与四十万金兵大战野狐岭、攻下中都北京,被铁木真封为太师国王的木华黎折戟凤翔城,第二年春三月病卒于山西闻喜,年54岁。《新元史木华黎传》载,“(太祖十八年)三月,渡河至闻喜县,疾笃,召其弟带孙,谓曰‘我为国家佐成大业,东征西讨垂四十年,所慨者南京未下也,汝自勉之’。后太祖亲攻风翔,谓诸将曰‘使木华黎在,联不至此矣!’”。在蒙古大军持续围城,粮草将尽、又无援兵、已无退路的危急时刻,完颜仲元、赤盏合喜、郭虾蟆只能破釜沉舟、拼死一搏,完颜仲元对诸将士下令,凡是立下奇功的人立即提升。

在蒙古重兵围城紧急关头,双方将领的对决往往是战局的关健,郭虾蟆临危不惧,战力瞬间爆发,射无不中,箭无虚发,让敌方将领一箭毙命,敌人惊恐万分士气瓦解。从而解救危急,逆转形势,扭转战局。《金史·赤盏合喜传》载“于是,合喜以临洮府事颜盏虾蟆战尤力,遂以便宜,升为通远军节度使。上嘉其功,许之。”颜盏虾蟆因为作战出了大力,立下大功。赤盏合喜自行决定将他升迁为通远军节度使,皇上嘉奖颜盏虾蟆,许可了他。很快又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克。

凤翔一战,让迁都开封后内外交困,被蒙古人一路追打面临四面楚歌的金宣宗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为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把对郭虾蟆等人的奖赏通报各州郡。《金史卷哀宗下》载,“三月壬戌,诏以凤翔战功及颁赏等级遍谕诸郡”。

《金史·完颜仲元传》同样记载了这次战斗,认为凤翔解围,颜盏虾蟆战功最大。“元光元年(1222年),(仲元)知凤翔府事,凤翔被围,左监军赤盏合喜来济军。仲元让合喜总兵事,合喜曰:‘公素得众心,不必以官位见让。’仲元身先士卒,谕诸将士曰:‘凡有奇功者,即承制超擢。’及危急,乃辄注四品以下,颜盏虾蟆力战功最,辄授通远军节度使(治今甘肃陇西)。围解,奏请擅除拜之罪,宣宗嘉其功,皆许之。”

凤翔解围捷报传到金朝廷,金宣宗完颜珣君臣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金宣宗为保卫凤翔立下战功的完颜仲元、赤盏合喜、郭虾蟆三人加官进爵。《金史宣宗下》载,“元光二年二月乙亥,凤翔围解,赤盏合喜加金紫光禄大夫,升左监军,特授大名府海谷忽申猛安。完颜仲元加光禄大夫,升右监军,特授河北东路洮委必刺猛安,各赐金鞶带有差。六月辛丑,遥授靖难军节度使,颜盏虾蟆以保凤翔进官”。 此战,让郭虾蟆名震天下,到达将帅生涯的顶峰。

金正大二年(1225年)九月,金与西夏达成和议,成为兄弟国,夏国派遣使者到金朝送达和议之书,在国书上自称弟。西北边境终于归于和平。

蒙古建国后,战争锋芒直指西夏和金国,采取先弱后强战略,先攻击西夏。夏献宗乾定四年(1226年),蒙古发动大规模灭夏战争,先后攻占西夏位于河西走廊的沙州、肃州、甘州、西凉府、灵州,围攻中兴府。次年七月,夏末帝投降被杀,西夏灭亡。

从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发动对金战争,金军接连溃败。这时金夏关系开始恶化,展开了长达14年的互相攻伐,长期的互相消耗,使得双方都疲惫不堪。到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同时遭受蒙古侵略的金、夏重归于好,但为时已晚,在新兴蒙古的强大攻势下,终于先后走向灭亡,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思考。

如今宝鸡市关山草原


凤翔突围

郭虾蟆其兄郭禄大金兴定初年(1217年)任平凉府兼会州刺史,郭虾蟆从此驰骋平凉会州疆场。郭虾蟆兴定四年(1220年)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事;兴定五年(1221年),升临洮府事;金正大六年(1229年)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洮、河、兰、会元帅;元光二年(1223年),升任通远军节度使。可以说,受命于金王朝危难之际,在蒙古铁骑席卷西北,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位祖厉河谷成长的元帅以国为家,国在家在,东西驰骋,生死关头舍身取义,与国家同生死共始终。

正大三年(1226年),蒙古灭西夏后,开始集中兵力攻打金朝,此时,金王朝已经命运多舛、国运不济。第二年,金国连续遭遇极寒天气,“正大四年(1227年)秋七月,大元兵自凤翔徇京兆。关中大震。正大五年(1228年)二月乙朔,大寒、雷、雨雪,木之花者尽死。十二月,以陕西大寒,赐军士柴炭银有差。”金正大六年(1229年)八月,窝阔台继蒙古汗位,次年率军攻金。金朝急忙增加凤翔、京兆(西安)等兵力。蒙古大军第二次包围凤翔,这次蒙古主帅是征行大元帅按竺迩。“正大八年(1231年)春正月,大元兵围凤翔府。遣枢密院判官白华右司郎中夹谷八里门,谕两行省进兵,合达、蒲阿以未见机会不行,复遣白华谕合达、蒲阿出关,以解凤翔之围,又不行。夏四月,大元兵平凤翔府。两行省弃京兆,迁居民于河南,留庆山奴守之。”这段记载说明凤翔失守,关中危急,长安据有20万兵力的守将合达、蒲阿自知城池难保,放弃京兆,撤往河南。《金史卷哀宗下》

蒙古大军包围凤翔后,金哀宗两次派人命令行省进兵,合达、蒲阿两次不予出兵。蒙古窝阔台三年(1232年)二月陕西行省放弃潼关,在大雪纷飞中不战而溃,四月丁巳日,凤翔被按竺迩重兵包围达一年四个月,城内已弹尽粮绝,金朝守城将士拼死抵抗,箭矢射完后,他们在城头垒起砖石,蒙古大军无法靠近。按竺迩亲自统率重兵猛攻城西南,凤翔城上礌石乱下,命令敢死队登上城墙,金朝军事重镇凤翔,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被攻克。郭虾蟆仅率少数骑兵突出重围。此时西北各州在蒙古征行大元帅按竺迩的强大攻势下,或被攻破,或被逼投降。《元史按竺迩传》载,“太宗即位,以按竺迩为元帅,戊子,自敦煌置驿抵玉关,通西域,从定关陇。辛卯从围凤翔,按竺迩分兵攻西南隅,城上礌石乱下,选死士先登,拔其城,斩金将刘兴哥。”

金巩州(今陇西)守将汪世显与郭虾蟆同为金西北守将,并肩战斗,互相配合,一直互为犄角。在西北战事巨变,金朝灭亡的大势下,自以为看清时势的汪世显派人多次约郭虾蟆投降蒙古,都被郭虾蟆拒绝。汪世显眼见大势已去,遂投降蒙古,此后成为蒙元一员猛将,纵横南北,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今定西岷县的名门望族。

金宣宗完颜珣迁都汴京(开封)后的金朝末年,是陕西行省潼关以西,凤翔府、会州、巩州、平凉府、定西州、临洮府血与火炙烧的岁月。先是西夏乘机袭扰,此后蒙古联合西夏不断发动进攻,西夏灭亡后,蒙古木华黎、按竺迩开始全面灭金,西夏乘机发起对金朝的进攻,一时潼关大散关以西,渭河、黄河、洮河上游,烽烟四起,一年数战。郭虾蟆纵马驰骋,南征北战。我们对照《金史》对洮、河、兰、会,金、夏、蒙古18年战事作个梳理:

至宁元年(1213年)末,夏兵数万入巩州(今甘肃陇西)。《金史卷121夹谷守中传》

至宁元年十一月戊辰,夏人攻会州(今甘肃会宁郭虾蟆城),徙单丑儿出兵击走之。《金史卷14宣宗上》

至宁三年(1215年)八月,置行省于陕西,谕陕西,坚守延安、临洮、环、庆、兰、会、保安、绥德、平凉等要害之处。《金史卷14宣宗上》

至宁三年冬十月丙午,夏人陷临洮,陕西宣府副使完颜胡失刺被执。《金史卷14宣宗上》

至宁三年十一月丙子,知临洮府陀满胡土门破夏人八万于城下。十二月,诏临洮路兵马都总管陀满胡土门进官三阶,再任。《金史卷14宣宗下》

至宁四年(1217年)五月乙巳,来远镇获夏谍陈某等,知夏人将图临洮、巩州,窥长安。命陕西行省严为之备。《金史卷16宣宗中》

至宁四年十一月乙酉,元帅右都监完颜赛不来,提控石盏合喜,杨斡烈等,大败夏人于定西之捷,命行省视其功,赏之。《金史卷16宣宗中》

兴定三年(1219年)九月,庚子,夏人入定西州(今甘肃定西安定)。癸卯,夏人来侵。乙酉,夏人陷西宁州(今甘肃省会宁县东张城堡)。《金史卷16宣宗下》

兴定四年(1220年)八月,夏人陷会州(今会宁郭虾蟆城),刺史乌古论世显降。《金史卷16宣宗下》

兴定四年十一月,杀金会州刺史郭禄大,弟虾蟆逸还。《金史·郭虾蟆传》

兴定五年(1221年)十月,夏人犯定西,积石之境。《金史卷16宣宗下》

元光元年(1222年)十一月戊辰,大元蒙古蒲花攻凤翔府。十二月,以大军攻凤翔。《金史卷宣宗下16》

元光二年(1223年)二月乙亥,凤翔围解。六月辛丑,遥授靖难军节度使颜盏虾蟆等以保凤翔功进官。《金史卷宣宗下16》

元光二年(1223年)十一月,巩州元帅府报会州破夏人之捷。《金史卷宣宗下16》

正大元年(1224年)冬十月戊午,夏国遣使来修好。八月,巩州元帅田瑞反,行省围之,其母弟十哥杀瑞出降,赦其罪,以为泾州节度使,世袭猛安。九月,夏国和议定,以兄事金。《金史卷哀宗上17》

正大四年(1227年)五月,大元兵平临洮府,陕西行省进三策:上策自将出战,中策幸陕州,下策弃秦保潼关,不从。秋七月,大元兵自凤翔徇京兆。关中大震。《金史卷哀宗上17》

天兴元年(1232年)二月,大元兵徇临潼,陕行省总帅两军弃潼关而东,天又大雪,未战而溃。五月辛卯大寒如冬。《金史卷哀宗下》

金天兴元年,蒙古军队包围汴京,此时,汴梁城已缺衣少食,瘟疫肆虐,金哀宗完颜守绪决定放弃汴京。他出逃后不久,守将崔立投降,汴京失陷。《金史卷宣宗上》

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在蒙古大军一路追击下,逃往蔡州,蒙古大军又包围了蔡州。《金史卷哀宗下》

天兴二年八月癸酉朔,以秦州元帅粘葛完展权参知政事,行省事于陕西。《金史卷哀宗下》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金哀宗自缢于幽蘭轩。《金史卷哀宗下》

大金王朝最后十八年茫茫史海,西北每一次战斗都有郭虾蟆驰援、解围、固守、平叛、攻战的背影。

金哀宗逃往蔡州后,面对席卷而来势如破竹的蒙古铁骑,陇右各州望风而降。金将汪世显守巩州,皇子阔端围之,未下。遣按竺迩等往招之,世显率众来降,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金史卷郭虾蟆传》载,“天兴二年,哀宗迁蔡州,虑孤城不能保,拟迁巩昌,以粘葛完展为巩昌行省。三年春正月,完展闻蔡已破,欲安众心,城守以待嗣立者,乃遣人称使者至自蔡,有旨宣谕。绥德州帅汪世显者亦知蔡凶问,且嫉完展制己,欲发矫诏事,因以兵图之。然惧虾蟆威望,乃遣使约虾蟆并力破巩昌。使者至,虾蟆谓之曰:‘粘葛公奉诏为行省,号令孰敢不从。今主上受围于蔡,拟迁巩昌,国家危急之际,我辈既不能致死赴援,又不能叶众奉迎,乃欲攻粘葛公,先废迁幸之地,上至何所归乎。汝帅若欲背国家,任自为之,何及于我。’世显即攻巩昌破之,劫杀完展,送款于大元。复遣使者二十余辈谕虾蟆以祸福,不从。”

天兴二年是金朝走向灭亡的最后时期,讽刺的是,昔日手握重兵的名将权臣,或望风而逃,或狼狈撤退,或顺势投降。面对蒙古铁骑,金国将帅畏敌如虎,拥有20万重兵的完颜合达、蒲阿借口未见机会不援风翔导致风翔失守,次后又放弃潼关不战而溃。赤盏合喜放弃辎重逃回汴京形势急转直下,金哀宗完颜守绪被迫逃往蔡州城破自杀。巩昌汪世显投降后,整个金国只有郭虾蟆以会州为中心保卫金朝最后四州。《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载,按竺迩(1194-1263),“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帅。戊子,敦煌置驿抵玉关,通西域,从定关陇。三年,从围凤翔。按竺迩分兵攻西南隅,选死士先登,拔其城。以拔平凉、庆阳、邠、原、宁皆降。癸巳,金主奔蔡。十二月从围蔡。甲午,金亡。初,金将郭斌自凤翔突围出,保金、兰、定、会四州。至是金亡,命按竺迩往取之。”这位蒙古名将一路势如破竹,西北各地望风而降,唯独郭斌自凤翔突围,保卫秦州、兰州、定西州、会州四州,窝阔台大汗命按竺迩攻取会州。

此时,郭虾蟆及他守卫的会州成为大金王朝的一座孤城,面临最后的考验和选择。

樊礼军图·郭蛤蟆城文物保护标识碑


困守孤城

金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又攻破金朝临洮府,及洮(临潭县)、河(今临夏)、西宁(今张城堡)、顺德(今静宁)、镇戎(今固原)。此时,金哀宗完颜守绪几乎没有可以信赖和托付的重臣,文才武略、忠心耿耿的完颜仲德成了金国最后的栋梁。《金史完颜仲德传》云:“正大六年(1229年),移知巩昌府,兼行元帅府事,时陕西诸郡已残,仲德召集散亡,得军数万,依山为栅,屯田积谷,人多归焉。正大八年(1231年)四月诏,授仲德改任陕西行省及虎符银印。天兴元年(1232年)九月,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于陕州。”天兴元年三月,蒙古包围汴京,金哀宗年底放弃汴京,逃往蔡州,天兴二年(1233年)九月,蒙古又包围蔡州。

哀宗本纪天兴二年(1233年)八月记载,完颜仲德天兴元年拜工部尚书之后,金哀宗又以秦州元帅粘葛完展权参知政事,行省事于陕西。当时,陕西大部分已陷于蒙古,实际上仅守巩昌等几城而已。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征行大元帅按竺迩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此后,按竺迩取金、兰、定、会四州。汪世显得知金哀宗自缢后,“欲发矫诏事,因以兵图之”。屡次约郭虾蟆合力破秦州,投降蒙古,都被拒绝。汪世显攻破秦州,劫杀金秦州元帅粘葛完展,加速金朝灭亡。

《元史·汪世显传》载,端平二年(1235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命西凉王阔端出征秦巩地区,阔端兵临陇右,到达巩昌城下(今陇西),汪世显“始率众来降”。受到皇子阔端嘉奖,秦巩地区二十余州先后降附蒙古。汪世显降附蒙古后多次派人到会州劝降郭虾蟆,均被军民严辞拒绝。

从此,郭虾蟆成为大金王朝最后一位元帅。他从凤翔突围后,又一次面临间不容发的极其危急形势和生死选择。

公元1236年10月,蒙古窝阔台八年,金哀宗自杀身亡两年后,蒙古征行大元帅按竺迩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会州城。郭虾蟆走上英雄末路,这是郭虾蟆凤翔突围四年后,与蒙古征行大元帅按竺迩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正面对峙交锋。

古会州成为大金王朝最后的城池,矗立在黄河上游祖厉河谷。飘扬在城头的“郭”字帅旗成了大金最后的旗帜。

在与蒙古铁骑长时间围城中,城里粮草已消耗殆尽,蒙古大军进入城内。在无可奈何之际,他清醒地做好了赴汤蹈火的一切准备,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聚集起最后的力量,所有将士为自己和元帅找到了最痛快淋漓的方式。这支队伍一边战斗,一边为自己准备最好的归宿。他们有的井然有序地抱着柴禾,仔细堆成一个小山丘,有的围成几层环形阵势,层层保护这个巨大的用柴火堆成的锥形金字塔,仿佛一个庄严隆重盛大的仪式。“点火”,这是最后的命令。将士们在射出最后的箭后,一个接一个,走向火堆,像赴一场盛大的宴会。会州城西面茫茫群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一场壮烈的牺牲。真是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会州将士集体做好慷慨赴义的准备。

在蒙古马队洪水般的冲击下,城头依然飘扬大金的旗帜,成片的蒙古骑兵倒在城头射来的弓箭之下。刀剑的剧烈撞击声回响整个山谷。城外是一浪又一浪,席卷而来的蒙古马队。蜂拥入城的蒙古士兵包围了帅府,郭虾蟆登上大草堆,用门板作掩护,射出二三百箭,百发百中,帅府前堆满了蒙古士兵的尸体。郭虾蟆搭上最后一支箭,如惊雷闪电,流星穿云,一个蒙古将军应声落马,他持弓纵身跃入火海。天荒地老式的火光成就了他们最后的尊严与荣耀。

刹那间,清凉山下,会州城池,一片火海,冲天火光映红了祖厉河谷。此时,刀剑声,呐喊声,一切声音归于死一般的宁静,只有柴禾燃烧时的噼里啪啦的声音,还有帅府大梁倒塌时腾起的烟尘和巨大声响。

大金王朝在祖厉河谷壮烈地完成了他最后的谢幕。

《金史郭虾蟆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悲壮的瞬间,“丙申岁冬十月,大兵并力攻之,虾蟆度不能支,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砲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食战士,又自焚庐舍积聚,曰:‘无至资兵。’日与血战,而大兵亦不能卒拔。及军士死伤者众,乃命积薪于州廨,呼集家人及城中将校妻女,闭诸一室,将自焚之。虾蟆之妾欲有所诉,立斩以徇。火既炽,率将士于火前持满以待。城破,兵填委以入。鏖战既久,士卒有弓尽矢绝者,挺身入火中,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城中无一人肯降者。虾蟆死时年四十五,土人为立祠。”

蒙古士兵惊呆了,在腾起的烈焰中,郭虾蟆及将士们慢慢凝固成了一幅雕像。滚滚热浪扑面袭来,战马瞪大眼睛一步步向后退却,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嘶鸣。

这是一个被火光凝固冻结了的时刻。这一幕成为历史永恒的瞬间。

突然,冲天火光中一个女仆怀抱婴儿跳出火堆,哭着说,元帅身为国死,这是他的儿子,你们忍心让他绝后吗?说完放下怀中婴儿,转身跳进火海。

蒙古征行大元帅按竺迩纵马驰骋南北,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血雨腥风中一路冲杀,被蒙元铁骑称之为勇士。这位身经百战的蒙古铁血元帅第一次见到如此壮烈的场面。一股热浪扑向按竺迩,满腔热血瞬间涌向心头,这位从未屈膝的勇士按竺迩翻身下马,手扶马刀,右膝跪地,几乎与郭虾蟆四目相对,身后马队士兵齐刷刷单膝跪倒一大片。

一轮巨大的鲜红的太阳在祖厉河西山徐徐落下,给一百二十年的大金王朝画上一个血红的壮烈的句号。

那面高悬在城头的绣着巨大“郭”字的帅旗随着冲天火光直冲云霄,与主人同时腾空而去,幻化成一朵巨大的黑云。

《元史·按竺迩》如实记录了这一壮烈的瞬间。“甲午,金亡。初,金将郭斌自凤翔突围出,保金、兰、定、会四州。至是,命按竺迩取之,围斌于会州。食尽将走,败之于城门。兵入城巷战,死伤甚重。斌手剑驱其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儿出,泣授人曰:‘将军尽忠,忍使绝嗣,此其儿也,幸哀而收之。’言毕复赴火死。按竺迩闻之恻然,命保其孤”。

历史往往蕴藏许多动人细节。这是明代宋濂修撰元史中的一段荡气回肠的情节,一个女仆怀抱婴儿从火中冲出,哭诉:将军尽忠,忍使绝嗣,此其儿也,幸哀而收之,尔后转身投入火中。此等场面,何其节烈!又何其悲壮!女仆尚能如此,可想将士乎?苍天不绝英雄之后,这是郭虾蟆万万没有想到的。按竺迩闻之恻然,完全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命保其孤则是很纯粹的大丈夫气概,是一位英雄对另一位英雄的意气相许。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郭公殉节会州,遗孤也消失在茫茫时空中。直到公元2024年12月,有个叫郭东的人从京城来到会宁,自称郭公后裔,真是苍天有眼,元帅显灵,天不绝英雄。此时距元帅殉节已788年,郭公遗孤在按竺迩保护下长大成人,取名郭保赤,此后爪瓞绵绵,繁衍生息,后代定居安徽合肥,并建有祠堂,名曰:“遗风堂”。

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从天而降,会州城淹没在茫茫白雪之中。这是农历十月,霜降。第二天,在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会州城寂静得只有雪落大地的声音。

郭虾蟆在祖厉河谷以壮烈的方式完成了大金王朝的谢幕。土生土长的农民元帅,烈火一样刚猛,烈火一样燃烧,烈火一样熄灭,烈火一样升腾。

第二年初夏,西南面关川河上空,一朵硕大的乌云顺风而来,在清凉山上空如巨石相撞,一道电光闪过,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关川河、祖厉河疯狂地奔向会川城,咆哮着撞向城墙,黄土夯筑的会州城西墙轰然倒塌,击起滔滔巨浪,向着黄河奔冲而去。

从此,会州城被历史洪流冲进黄河。以郭虾蟆命名的郭城横空出世。

郭虾蟆弟兄从军为帅十九年,是金宣宗完颜珣放弃中都、迁都汴京,金朝不可挽回的走向灭国的最后时期。如果把金朝末年郭虾蟆战斗过的地名串联起来,他从会州出发,走过会州(今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镇)——平凉府(今甘肃省平凉市)——定西州(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府(今甘肃省临洮县)——巩昌府(今甘肃省陇西县)——兰州府(今甘肃省兰州市)——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最后回归会州。对照金朝地理图,便会发现,京兆府路、鄜延路、凤翔路、庆原路、临洮路这几乎是潼关和大散关以西战略全图。是金宣宗迁都汴京后半壁江山的西部最后屏障。

这是一副雄浑壮阔的行军图,漫漫征程,悠悠岁月,郭虾蟆持弓负箭,披坚执锐,纵马扬鞭,驰骋疆场。他收复会州,平叛巩昌,驰援定西,解围凤翔,据守孤城。他纵横关川河谷,饮马渭水河边,矗立会州城头,取胜一次又一次战斗,解围一座又一座城池,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平定一次又一次叛乱,缔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每一次金戈铁马的出征都诠释了英雄的壮举。他的神弓、神箭、神力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神勇、神采、神奇成就了一世英灵。他的壮烈殉国陇山为之变色,黄河为之流泪,他的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是年,一个为南宋王朝送终的文天祥降生。

七年后,经历了金、元两朝的著名文人郝经写下了金源十节士歌,其中为金朝元帅郭虾蟆写道“峨峨大将节,凛凛死国名”。

樊礼军图·郭虾蟆城


 

金源节士

金天兴三年(1233年),金哀宗逃到蔡州,蒙古攻下金开封。蒙宋联合攻蔡,金朝灭亡。历经金、元两个王朝的文人郝经以刻骨铭心的感悟写下“金源十节士歌”,“作歌以歌之”。

其序云:金源氏播迁以来,至于国亡,得节义之士王刚忠公等十人,皆死事死国,有古烈士之风。可以兴起末俗,振作贪懦。其名字官阶始终行业,自有良史。其大节之岳岳磊磊,在人耳目,虽耕夫贩妇,牛童马走,共能称道者。作歌以歌之,庶几揄扬激烈,由其音节,见其风采云。天兴诸臣,国亡无史。不能具官。故皆只以当世所称者,如郭虾蟆、仲德行院等书之。俟国史之出,当为厘正云。

十节士谓王子明、移剌都、郭虾蟆、合答平章、陈和尚、马乌古、孙道原、仲德行院、绛山奉御李丰亭、李伯渊也。

1115年,金朝在上京府立国,1234年金哀宗自缢灭国共119年,二年后,在黄河上游祖厉河谷之会宁,落下最后一抹残阳。在郝经的笔下,大金王朝一百二十年产生了十位节士,生于祖厉河谷的郭虾蟆为排序第三的节士之一。会州大地,祖厉河谷,何其有幸!何其壮哉!

郝经(1223—1275年),金元著名大儒,郝经历经金、蒙元二代名儒,一生以“道济天下为己任”,所作郭虾蟆歌曰:

不援西夏弃燕都,本根颠蹶藩篱疏。

不都长安都汴梁,为爱青屋能久长。

陇上豪士山西将,忧国无言意惆怅。

中兴不居用武地,君臣苟且吾何望?

郭公堂堂性忠勇,自拒洮河保秦巩。

数年尚得建行台,金城坚牢华岳耸。

谁知自报小关捷,总倚潼关为守阨!

浑将梁宋作龟兹,便视秦凉等吴越。

西州渐孤敌渐多,四郊皆垒奈敌何?

将军百战气尤壮,头颅掷血为洗戈。

野无战地始乘城,城倾堞圮接短兵。

先将妻子置草围,坐束万矢著死争。

镞筈(zukuo)相衔如雨注,敌人却走不敢顾。

弯弓入围始自焚,飞矢出围浑燎羽。

灰飞城陷力始竭,贤王立祠称壮烈。

王师十万下马拜,竞摔马鞭声咄唶(duojie)。

黄河都为苦泪流,陇山自此无颜色。

峨峨大将节,凛凛死国名,英灵在天为列星。

只应汝南破灭时,却从烟焰见天兴。

臣自焚,各得死所古未闻!

《金史卷哀宗下》有一段“赞”也提到,“宣宗南渡,弃厥本根。”和郝经“本根颠蹶藩篱疏”有共同的评价。

这是一首英雄的史诗。郝经以政治家的眼光对金朝放弃燕都、不援西夏、君臣苟且等重大决策失误做了入木三分的评判。真实客观评价了郭虾蟆在金朝江河日下,日渐衰败的境况下中流砥柱式的重大贡献,“郭公堂堂性忠勇,自拒洮河保秦巩。数年尚得建行台,金城坚牢华岳耸。”郝经用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烈士笔墨,书写了祖厉河畔、会州大地苍山厚土滋养的郭虾蟆节士之歌。

清·李有棠在《金史纪事本末》中称郭虾蟆为“末造殉节诸臣”。文曰,左都监,知凤翔府郭哈玛尔(郭虾蟆)。会州人。多次击败夏兵。甲午年(1234年)春,蔡州已被攻破,汪世显叛降元,派使前往招降,被他拒绝。当时西州没有不归顺元的,只有哈玛尔坚守孤城。元兵来攻,拼力拒战,自焚而死,城中军民没有一个投降的。

郭虾蟆1236年自焚殉节,郝经时年13岁。

郝经作为政治家,反对“华夷之辩”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1260年)夏四月,蒙古派郝经为蒙古国信使,到南宋通报忽必烈继王位的事情。当时蒙古王文统向来与郝经不和,忌恨郝经声望才能,便请求忽必烈派遣郝经出使南宋,打算借南宋陷害郝。当时有人看出王文统不怀好意,告诉郝经。郝经却说,如果能够实现停止兵战而代之以和平,让那里百万生灵从战乱中解救,我的目的就实现了。七月南宋贾似道拘留郝经于直州忠勇营中,一拘十几年。

郝经给南宋理宗皇帝上表,纵论汉、唐、宋与夏商周兴衰存亡,分析了南宋面临的形势,劝说宋理宗看清形势,以民生百姓为重。并说,天下大趋势,历来开始于北面,最后又结束于南面,一气之运,是建于子而屈于午,动本于静,而阳本于阴。比起你们祖宗三百年光辉功绩,而再让亡命者屈赌注一次,那真是用刀枪代替玉帛,用杀戮代替百姓性命,用战争代替礼乐。郝经的上表被贾似道扣留,宋理宗并未看到郝经的上表,郝经预言,宋朝的国运不会长久了。这次上表可以看出郝经作为政治家的洞察力。

郭虾蟆以身许国的气节让郝经十分震撼,郝经在金源十节士歌序云,“虽耕夫贩妇,牛童马走,共能称道者”。十节士是民间老百姓共同崇拜的英烈。历史学家蒙文通指出,观史要从波澜壮阔处着眼。在黄河几字湾的第一个转弯处,茫茫黄土高原,浩浩祖厉河谷,郭虾蟆身负国家使命,身经百战,在与西夏蒙古作战的关键时刻,多次力挽狂澜,解围被包围的州府,攻取被占领的城池,平定叛乱的巩昌。在大金国运的转折处,几度扭转战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郭虾蟆的命运,与大金王朝国运交织在一起,但他并未消失在历史的转弯处,而是以城隍大神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不朽。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不管风云如何动荡,不管政权如何更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对舍生取义、忠贞不二的品质有深厚的精神土壤和心理崇拜。

司马迁《伯夷列传》中记载,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商朝灭亡后,他们作为商朝后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汉书》记载苏武牧羊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让他到遥远的北方牧羊。他手里举着标明大汉使臣的节,无论死活不改变身份。这是什么精神?是气节。

走进原古会州今靖远县城隍庙大殿,郭虾蟆端坐庙堂之上。在香火缭绕中,在钟磬声乐中,顶礼膜拜的人们跨越时空与他交流。这就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给郭虾蟆安排的命运。

他的名字变成了一座城的名字。

他的英灵依然成为不死的雄魂。

他是黄河上游最为光辉的大神。

当八百年前祖厉河畔那场厮杀渐渐远去,会州城那场冲天大火硝烟散尽,一个永生的郭虾蟆跨越时空,跨越种族、无论华夷向我们越来越近走来。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郭虾蟆端坐庙堂之上,已深入人们灵魂,跨越百年时空依然“有烈士之风,可以兴起末俗,振作贪懦”。这就是黄河之魂,华夏之魂,会州之魂。

郭虾蟆短暂45年生命中,两次身陷绝地,面临生死决择。笫一次金兴定四年(1220年),会州被西夏攻破,刺史乌古论世显投降,郭虾蟆与兄郭禄大被俘,西夏惜其才劝降被拒绝,伺机逃回中兄郭禄大被杀。第二次蒙古窝阔台八年(1236年)十月金朝灭亡后会州成为孤城,同朝巩州元帅汪世显屡屡派人劝降也被严词拒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终与城俱焚,将士无一人投降。他的忠贞不二舍身取义与南宋文天祥两次被拘取义成仁境况如出一辙。

郭虾蟆自焚当年,1236年文天祥降生于今江西吉安市。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官场几遭贬斥,数度沉浮。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参与拥立赵罡为帝,后又聚兵抗元,因势孤力单失败。祥兴元年(1278年),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王坡岭被元军俘虏。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被威逼利诱,誓死不屈。最后,忽必烈亲自召见,告谕说,你能以事宋之忠心事我,当任你为相,文天祥唯求“赐给一死”。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英勇就义于柴市,年47岁。郭虾蟆殉节时年45岁。死后在他衣带中发现有赞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己无愧!”他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过零丁洋》诗后,附有文天祥注释,“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能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张元帅即元军统帅张弘范,李(恒)元帅是张的副手。面对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的要求,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要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意外的是,看了文天祥以绝死之诗拒绝给张世杰写招降书,这位元军统帅不仅未动怒,反称“好人好诗”。

张弘范就是郝经在张柔大帅府时教过的学生,即大帅之子,官至蒙古汉军都元帅,文武兼备,崇尚英雄。其诗《读李广传》曰:“孤矢盈威塞北同,汉家飞将气如神,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此时,金朝灭亡,郭虾蟆自焚仅仅七年,郝经不到二十岁。

郝经对张弘范是否讲过郭虾蟆的故事?

《郭虾蟆歌》是否作于此时?

张弘范是否由文天祥想到郭虾蟆?

这些是留给后人的谜语。

郭虾蟆殉节时,敌方统帅按竺迩“王师十万下马拜,贤王立祠称壮烈”;文天祥殉节前,敌方统帅张弘范称其诗“好人好诗”。忠义节烈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共同信仰,郝经在称赞郭虾蟆的同时,他的学生张弘范对文天祥铁石似的忠肝义胆感动,派人护送京师。郭虾蟆与文天祥,一武一文,一北一南,一个自焚在北,一个流血在南。

正如文天祥于元都囚室所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郝经说,这些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仁人志士,感化之力可以使贪得无厌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勇敢、自立,甚至视死如归。

这就是节士的力量。


编者注:该文中的郭虾蟆城,即指文中插图文物保护标识碑中的郭蛤蟆城;巉郭公路为巉口至郭城驿公路,巉口和郭城驿均为甘肃省属地镇。

Tagged: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